-
【南京招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论坛推动农业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创新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举办,聚焦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效率提升,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联动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论坛启动首届三农金桥博览会及第三届三农金桥奖评选,搭建长效平台促进技术转移与企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论坛背景与战略意义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长三角唯一国家级农高区,承担着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乡村振兴示范和区域创新策源功能。论坛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和生产线。科学技术部、农业农村部等代表参会,强调需通过政策引导、资本介入和市场机制破解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节等难题。 二、核心议题与成果转化路径 1.政策与机制创新:探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机构转化动力。 2.资本与技术对接:投资基金企业提出“科技+金融”模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试熟化项目,降低企业技术应用风险。 3.全链条服务平台:三农金桥博览会通过常态化展览、路演和对接活动,打通“科研-中试-产业化”堵点,首批发布32项可转化成果。 三、三农金桥奖的示范效应 作为农业技术市场领域专业奖项,本届金桥奖扩大评选范围,增设“乡村振兴特别贡献奖”,覆盖育种技术、智慧农业装备、绿色投入品等方向。评选周期内将组织6场区域巡回推介会,重点推广节水抗旱稻、畜禽疫苗等成熟技术,预计带动超50亿元产业投资。 四、南京农高区的平台作用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集聚超200家农业科技企业,建成智能农业装备、生物农业等5大创新中心。论坛期间签约12个成果转化项目,包括数字农业平台共建、功能性食品开发等,凸显农高区在技术集成与产业集群中的枢纽地位。 五、未来布局与长效行动 论坛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组建200人技术经纪人队伍,在东北、西北等地设立分中心。科学技术部明确将支持农高区开展跨境技术转移试点,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研发与成果共享,目标到2025年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2025-07-14
-
【如皋市招商】世界级超跑制造基地落户江苏如皋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江苏省如皋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全球超跑领导者赛麟汽车,建设中国首个世界级超跑整车制造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78亿元,规划年产能超40万辆,涵盖超跑、超跑型SUV及轿车全系列产品,标志着如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入国际化赛道。作为“氢经济示范城市”,如皋凭借新能源产业集聚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汽车制造领域的战略地位。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意义 赛麟汽车在品牌盛典上宣布,将在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高度智能化整车制造基地,这是中国首个拥有世界级超跑基因的全系列乘用车工厂。项目由美国赛麟国际汽车公司与国内多家机构联合投资,注册资本100亿元,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如皋基地的建成将实现“中国智造、全球销售”的目标,填补中国在高端超跑制造领域的空白,同时推动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升级。 二、产能规划与技术优势 基地一期设计年产能22万辆,最终扩产至40万辆以上,产品线包括纯电动与氢燃料电池车型。赛麟依托其超跑核心技术,将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超跑新物种”,如超跑型SUV和轿车。如皋市已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尤其在氢能领域拥有领先优势,为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该基地采用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涵盖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并引入工业4.0标准。 三、如皋新能源产业生态支撑 如皋市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定的“氢经济示范城市”,也是“国家火炬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当地集聚了数十家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企业,涵盖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领域。预计到2020年,如皋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将突破80万辆,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赛麟项目的落地将加速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超跑+氢能”的双轮驱动模式。 四、区域经济与全球化布局 如皋地处长三角北翼,具备港口物流、人才集聚和政策配套优势。赛麟项目投产后,产品不仅面向中国市场,还将出口欧美等高端市场。江苏省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如皋基地将成为连接国际技术与中国制造的重要枢纽。该项目的示范效应有望吸引更多国际汽车品牌落户,进一步强化江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 五、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如皋市通过赛麟项目探索“绿色制造”路径,工厂规划中融入节能减排技术,与当地氢能产业形成循环经济模式。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上下游就业超万人,推动如皋从传统汽车零部件基地向高端整车制造中心转型。这一合作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新范本,也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徐州招商】海外院士齐聚徐州献策 共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路径
10月,徐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院士论坛成功举办,来自俄罗斯、英国、乌克兰等国家的26位海外院士参与活动,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产业展开研讨,为徐州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此次活动通过平行论坛和实地考察,搭建了国际科技合作桥梁,进一步推动了徐州市招商引资与创新资源集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国际顶尖智力汇聚把脉徐州产业转型方向 论坛聚焦徐州市重点培育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四个平行分论坛。在装备与智能制造领域,院士团队探讨了高端装备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应用场景;新能源与新材料分论坛围绕绿色能源技术、新型材料产业化展开交流;集成电路与ICT产业组针对芯片设计、数字经济产业链优化提出建议;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则聚焦创新药研发与医疗技术转化。院士们结合全球技术趋势与徐州产业基础,提出了多项前瞻性建议,为徐州市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创新平台与产业基础获院士高度认可 徐州市近年来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论坛期间,院士团队实地考察了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重点园区,以及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徐州市在工程机械、光伏技术、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能力得到院士一致肯定,部分专家现场表达了技术合作意向。徐州市政府表示,将依托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论坛以“国际化”为特色,通过引进海外院士资源,推动徐州与国际创新网络深度对接。多位院士提出,徐州可借助“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搭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吸引更多海外高端项目落户。徐州市相关部门在论坛上发布了产业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引进补贴、研发投入奖励等,并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际联合攻关项目。此举标志着徐州市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四、以论坛为契机擘画新兴产业长远蓝图 此次院士论坛不仅是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徐州市面向全球展示产业潜力的窗口。论坛形成的专家建议将被纳入徐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下一步,徐州市将建立院士工作站等长效合作机制,定期开展技术对接,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徐州汇聚,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江苏招商】我国5G用户规模突破3亿大关 智慧应用加速产业升级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5G技术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引擎。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5G手机终端连接数已突破3亿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规模超12亿,智慧工地、智能制造等创新应用案例达9000余个。5G技术正深度融入工业、交通、公共事业等领域,预计未来将带动数万亿元经济增值。 一、5G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工信部统计显示,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05亿户,其中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3.1亿户,标志着我国5G普及进入新阶段。这一进展得益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覆盖和终端设备的规模化推广。与此同时,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2.36亿户,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占比均超17%,反映出5G技术对垂直行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二、创新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以中建三局北京公司保定深圳园项目为例,通过5G技术实现工程管理与资源配置的智能化协同,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并降低安全隐患。类似案例在全国已超9000个,涵盖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工信部指出,5G应用正从消费侧向生产侧全面拓展,尤其在工业制造领域,低延时、高可靠特性助力企业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柔性生产等转型目标。 三、政策支持推动产业融合 工信部明确将持续强化5G系统领先优势,重点提升网络供给能力与融合应用深度。政策层面通过频谱规划、标准制定等举措,为5G与各行业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结合区域特色推动5G+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四、未来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据测算,到2025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间接拉动投资规模更为可观。当前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数量已超2300个,在矿山、港口等场景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工信部强调,下一步将聚焦重点行业需求,突破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进一步释放5G赋能实体经济的倍增效应。
2025-07-14
-
【南通招商】南通携手沪苏共建大数据产业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论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2023年,南通市政府联合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在上海举办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发展论坛,旨在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论坛聚焦长三角大数据产业布局,签署沪苏(通)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南通全面融入长三角数字经济建设。与会嘉宾涵盖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同探讨数据要素流动、基础设施共建等核心议题,为打造长三角大数据产业高地提供新动能。 一、战略背景与论坛定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区域数字经济协同成为重点方向。南通作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主动对接上海及苏南地区资源。此次论坛以“共建共享数字长三角”为主题,响应《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推动跨区域大数据产业链深度融合。官方资料显示,论坛首次明确将南通纳入长三角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体系,强化其在区域分工中的枢纽作用。 二、核心成果与合作协议 论坛期间签署的《沪苏(通)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关键成果。根据公开信息,协议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共建长三角大数据算力网络,统筹布局数据中心集群;二是推动政务数据跨区域共享试点,探索建立统一标准体系;三是联合培育大数据应用场景,重点聚焦智能制造、航运物流等领域。南通开发区作为具体承接单位,将率先落地数据交易平台等合作项目。 三、专家观点与路径探讨 与会院士及智库专家指出,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需突破行政壁垒。权威分析认为,南通可发挥成本优势承接上海算力需求外溢,同时借助苏州工业大数据经验,构建“上海研发—南通存储—苏锡应用”的产业链条。官方发布的《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建议,南通应重点布局数据清洗、脱敏等技术服务环节,与周边城市形成差异化互补。 四、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 南通已规划建设长三角(南通)大数据产业园,引入头部企业区域总部。公开数据显示,当地大数据相关企业超300家,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论坛披露,南通将与上海临港新片区、苏州工业园区共建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试点开展跨境数据安全评估。这种“飞地经济”模式被列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案例。 五、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 江苏省工信部门在论坛上宣布,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跨区域大数据项目。南通市配套出台《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落户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人才补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透露,未来将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每季度召开三地联席会议,确保合作协议落地见效。 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长三角大数据一体化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南通通过主动对接上海、苏州资源,正加速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数字经济节点城市转型。官方评价指出,这种区域协作模式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2025-07-14
-
【南京招商】南京国家农创园聚力打造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标杆
南京国家农创园以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硅谷”为目标,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在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园区通过集聚高端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已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一、构建高端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南京国家农创园深化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建设,吸引近10个院士团队入驻,形成覆盖农业全领域的科研网络。园区联合国内外顶尖机构,如美国硅谷PNP公司共建国内首个“国际农业创新加速平台”,累计对接超100个国际农业科技项目。同时,培育中农宠物营养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10家,推动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二、加速产业项目落地,形成总部经济效应 园区通过精准招商,累计签约项目超200个,落地运营项目160余个,涵盖史记生物、农信互联等5家龙头企业总部及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部。联合新希望集团、中信农业等设立总规模15.5亿元的农业科创基金,为项目孵化提供资本支持。目前园区已实现产值2.6亿元,初步形成生物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集群。 三、打造品牌活动矩阵,扩大国际影响力 南京国家农创园主办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农业机器人工程科技论坛等高端活动20余场,吸引全球农业科技领域专家参与。举办第七届中国有机(类)肥料大会等产业对接活动30余场,促成多项技术合作。通过常态化国际交流,园区已成为全球农业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易的重要枢纽。 四、深化全链条服务,优化创新生态体系 园区建立“研发-孵化-产业化”一体化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技术转化等配套支持。重点推进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下一步将聚焦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力争在种源“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巩固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2025-07-14
-
【淮安招商】淮安与铁岭签订文旅合作协议 共推周恩来纪念地联动发展
淮安市与铁岭市正式签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周恩来纪念地资源联动、旅游线路开发、客源互送等展开深度合作。此次协议涵盖文旅资源互通、宣传推广互助、招商引资互促等六大领域,标志着两地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协议特别强调通过景区联票优惠、投资政策支持等实质性举措,推动两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协议签署背景与战略意义 淮安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运河文化遗产;铁岭市是东北地区重要文化旅游城市,银冈书院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独特历史价值。两地同为重要历史人物少年生活地,具备天然的文旅合作基础。此次合作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南周北周"文旅联动品牌,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协议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根据官方披露信息,协议主要包含三大实施板块:一是建立周恩来纪念地联盟,淮安周恩来纪念地景区将与铁岭银冈书院联合开展文物巡展、研学课程开发等深度合作;二是构建旅游产品体系,计划推出"追寻少年足迹"跨省主题线路,实施景区联票和异地售票机制;三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包括每年互办文旅推介会、成立工作专班推进重点项目等。铁岭市文旅部门表示,将重点开发淮安至铁岭的冬季冰雪旅游产品。 三、文旅资源互补性分析 淮安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里运河文化长廊等优质资源,年接待游客量超4000万人次;铁岭市凭借冰雪旅游、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在东北旅游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两地合作将实现南方水文化与北方冰雪文化的有机融合。据淮安市文广旅游局介绍,首批合作将重点推广"淮安人文+铁岭冰雪"的四季组合产品,通过旅行社渠道实现客源双向输送。 四、政策保障与预期成效 协议明确建立三项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由两地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协调小组,二是制定文旅企业互投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设立年度专项经费。淮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配套将出台《文旅合作项目清单》,首批纳入20项重点任务。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以历史人物为纽带、以产业链合作为支撑的跨区域文旅合作模式,对全国同类城市具有示范意义。 五、后续推进计划与长远规划 按照协议框架,两地近期将开展三项具体工作:组织旅行社互踩线路、启动文旅招商项目库共建、举办首届周恩来精神研讨会。中长期规划显示,拟共同申报国家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数字化文旅资源共享平台。铁岭市文化旅游部门强调,将通过这次合作全面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力争三年内实现两地互送游客量翻番目标。
2025-07-14
-
【江苏招商】常州高新区上海推介重点产业 深化区域合作共谋发展新篇
常州高新区在上海举办重点产业推介会,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全面展示区域投资环境与产业优势。活动吸引了全球知名企业及机构代表参与,通过深入交流共商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与上海的经济联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一、活动背景与主题 常州高新区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两特三新”(特色新材料、特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主导产业。此次推介会以“深化区域合作、共促产业升级”为核心,通过专题展示、园区推介等形式,向上海及国际资本展现常州高新区的产业潜力与政策支持。 二、区域优势与产业布局 常州高新区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区域内拥有国家级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专业化园区。推介会重点介绍了光伏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特色载体的发展规划,突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三、合作成果与客商反响 活动现场,多家跨国企业与常州高新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涉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参会客商对区域的营商环境、人才政策及产业生态给予高度评价,部分机构表示将近期赴常州实地考察。国际商协会代表认为,常州高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产业定位与上海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 四、未来规划与长效机制 常州高新区明确将持续深化与上海的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对接,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举办专题招商活动、搭建企业服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区域将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签约项目早投产、早见效,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此次推介会强化了常州高新区与上海的经济纽带,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通过精准对接国际资源,常州高新区正加速成为长三角创新合作的重要支点。
2025-07-14
-
【常州招商】常州高新区启动人工智能科创港建设 打造长三角创新人才高地
常州国家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正式启动人工智能科创港建设,并同步举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等活动。这一举措标志着常州高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将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人工智能科创港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常州高新区人工智能科创港由高新科创园牵头建设,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医疗系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四大领域。科创港将通过“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级载体联动,与既有新龙国际商务城、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南北协同发展格局。公开资料显示,常州高新区已建成孵化器33家、加速器14家、众创空间25家,为科创港提供成熟的产业承接基础。 二、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取得国家级突破 活动期间,“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正式揭牌,这是江苏省内少数由科技部授牌的示范基地之一。常州高新区此前已累计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0名、省级“双创团队”10个,此次示范基地落地将强化人才政策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步挂牌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将进一步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专业化人才供给保障。 三、产学研合作深化助推技术产业化 活动现场,3家本土领军企业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协议,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技术等交叉领域。另有28个“龙城英才计划”项目集中签约,聚焦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发。常州高新区强调,此类合作将加速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此前已有13家企业获评省级孵化器绩效评价先进单位。 四、区域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常州高新区明确将人工智能科创港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网络,通过政策联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公开报道显示,该区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已突破500亿元,未来将通过科创港实现“技术攻关—中试孵化—量产应用”的全流程覆盖。分析指出,这一布局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战略呼应,有望提升常州在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带中的节点地位。
2025-07-14
-
【常州招商】常州瑞声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落地 6亿美元打造完整光学产业链
江苏省常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总投资达6亿美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作为常州市重大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将推动常州高新区光学模组产业链的完善,并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背景与投资规模 瑞声科技是全球精密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1993年成立于深圳。2019年,瑞声科技在常州综合保税区设立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光学摄像头模组的重要研发及制造基地。此次在常州高新区投资的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主要生产光学模组、镜头、模具、VCM、传感器及相关芯片等产品,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二、产业链布局与区域经济带动 常州高新区以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为核心,推动光学模组产业链的完善。该项目建成后,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常州高新区共有3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65.9亿元,其中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之一,对提升区域高端制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州市重大产业项目整体进展 常州市在2020年共有95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推进,总投资5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7亿元。这些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其中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常州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四、项目意义与未来展望 瑞声科技光学摄像头模组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常州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该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有助于提升常州高新区在全球光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未来,常州市将继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